Please rob me请打枪我!

2/17,在马来西亚准备着农历新年的时候,美国开了这么一个网站-“Please rob me”,直接翻译为大马式中文的话就是“请打枪我!”。在网站里,还列出了几个人偷照,都是你可以打枪的对象。这对于所有的强盗抢匪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抢劫情报和商机啊!

这些被列在网站的苦主的共同特征都是在Twitter上面留下了"我离开家了"的讯息,并同时透过Foursquare的地理定位告知了他/她的实际地理位置!透过Mashup,地圖更可以漂漂亮亮地呈现出来,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力可按圖索驥找到苦主住家。

天啊!现在做小偷搞抢劫的还真方便!每天守在这些网站,注意这些透过高科技自愿公开地理位置讯息的人,也可以轻松的月入过万,甚至过百万也不稀奇啊!

实际上,不只是Twitter与Foursquare会让人陷入风险当中,目前最当红的Facebook,科技巨擘的Googe BuzzGoogle +新服务其实更是个招人抢劫的好工具。

例如Mike Elgan在IT World里的一篇文章说到:
1. 到一个人多的商场或餐厅,打开手机上的Google Buzz服务,按下"Near By”,以与四周附近的人交换讯息。
2. 等到某个人在Buzz上面发表了如"跟女朋友到xxx餐厅吃饭去",这时候你就知道对方的名字,因此可用Google來寻找对方更多详细的资料,例如使用site:google.com/profiles 这样的搜寻字串來找。很大的机会会在在無名或是Facebook上看到对方的照片。加上知道他要去那间餐厅吃饭,这样就能确认他的确出來吃饭了。
3. 使用地址搜寻器來找他的地址,例如peoplelookup.com。这个部分美国比较有机会达成,马拉西亚要透过这些网站来知道某人的地址还没有那么简单。得到了地址后,这个时候就跟伙伴分工,一个人在餐厅监看受害者,另一个人就可以跑去清理他家的东西了。

看上面所说的,心里也许会觉得天方夜谭,但其实倒也不是。就目前最大的几个社群服务来说,包括Facebook,在隐私政策的修改下,很多资料在无意中被暴露出來了,而且很有可能你都不知道那些资料是公开的。再加上GPS手机与定位服务越來越广泛地被使用,若不小心打开地理定位服务,你的行踪很可能就在不经意之下曝光了。

2009年,Google的前 CEO Eric Schmidt 針對Google 所帶來的隱私權爭議就曾經說過:

『If you have something that you don’t want anyone to know, maybe you shouldn’t be doing it in the first place.』

其实不仅Google,Facebook也已经大刀阔斧的从事这件事。

众所周知,Facebook执行长扎克伯格被《时代》杂志评选为2010年度人物,他创造了一种交换信息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系统,美其名“这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连接和分享”,但这种服务又何尝不是“试图撕下隐私的面纱”。

实际上,正如网络坛论一样,Facebook唯一的目的是收集成员的信息,然后通过这些数据赚钱。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投放广告,还可以向用户出售虚拟物品和礼物。

Facebook收集了大量用户信息,该网站知道用户住在哪里,年纪多大,访问过哪些网站,在哪里工作,去哪里度假,有哪些朋友以及喜欢吃什么。用Facebook的说法,这是用户的“社交图谱”。所有这些对广告营销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,因为他们希望最深入地了解客户,并成功卖出自己的产品。

而Facebook新上线的『时间轴 Timeline』,你将会看到从你加入Facebook的每一则重要讯息。比如说,你曾经标示过哪一天大学毕业了?哪一天加入/离开公司,他就会提示你加入照片,也许你可能沒照片,但是帮你照大合照且热情的同事/同学们,就会主动的帮你标示出來。甚至有人打趣说,甚至告別式都可能会有人把你Tag在棺木上,作为档案终结。

是的,你可以利用Facebook的隐私权设定,将这些变成最隐秘的部份。不过,在大部份时候以及大部份人都不会这样做。

此外,透过新的Facebook Open Graph,网友们再也不是针对某一件事情按『Like』,以后开发者将可以定义出各式各样的动词以及对应的名词或物件,比如說 『煮(动词)一道红烧鱼』、『骑(动词)摩托车』等,这些动词将沒有极限,只要你想得到的,未來都有可能出現在Facebook的墙上。而这些事件都将出现在Timeline时间轴、NewsFeed动态消息以及Ticker即时动态里头,你把這三者想成三種時間方式,長、中、短三種訊息曝光方式,就可以知道其存在的原因。

也许你认为只要匿名就可以了,反正网路上沒有一个通用的方式去确认你真实身分是谁,甚至你可以任意申请好多组假帐号。而且每个人在各別网站的活动记录没有办法整合起来,所以活动资料虽多,但其实是零散的四散在各處。然而,透过Facebook Connect等,加上Facebook里的Report功能等,实际上这观点已经被打破了!

还记得陈冠希事件么,当时网路上就有人为他制作了一个关系图。

从的身份开始,到朋友是谁、喜欢什么电影、买过什么东西、听过哪一场演唱会等。不只是人,还包括你喜欢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通通串连起來,连成一个超大的关系图。而这关系图,就是Facebook和所有社群服务网站共同的目標。

你可能还沒意识到,他们已经把Facebook里面的所有个人帐号、参加过的粉丝团、朋友列表、说过的每一句话等「整理成明确的清单」,放在网路上供人查询了。譬如,这是Facebook员工、FriendFeed创办人Bret Taylor的资料。

以下是别人在Facebook上抓到的,一位代号叫做Luciferchu的使用者,他(like)的东西:

请别指控我随便公开别人的资料,因为这些资料,在Facebook上是完全公开的。所以,你按的每一个按钮,都将成为记录,记载你喜欢什么,你做过些什么。

我平常很少逛Facebook的隐私页面的,但当我今天打开的时候,看到的是以下画面,让我目瞪口呆:

几乎全开。这些应用程式,透过我的朋友,知道了我的这些资讯?有沒有搞错?天啊!

可怕么?还是很好用?这结果,就交给你自己去衡量吧!

文章刊登在:《Sarawak Watch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