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朱元璋

明朝一大发明:内阁制!

内阁制,印象中最早的是源自于18世纪初英国的由枢密院外交委员会。在18世纪初的时候,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,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。当时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在权利斗争中形成两派,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成为多数党,实际控制了政权。在1688年“光荣革命”之后,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这种会议,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。但实际上,明朝在朱元璋开国之时,已经有了内阁制的雏形,惟当时的形式和现有的形式有所不同。明朝内阁制的出现,比起英国早了三、四百年。 在朱元璋开国建元之初,但是依然有宰相佐政。第一位左丞相为李善长,右丞相为胡惟庸,左为主,右为副。尔后,李善长辞职,胡惟庸上任为左丞相。上任之后的胡惟庸越发猖獗,贪污受贿、结党营私、卖官鬻爵,甚至于挑战皇权,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,官员升降,处决犯人,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。这种种事情,触发了洪武十三年(1380年)的“胡惟庸案件”。这案件牵连甚广,也使得朱元璋痛下决心,决定废除当时传承了2千余年的宰相制;另一方面,朱元璋也借由“胡惟庸案件”,一并铲除了“骄兵悍将“的忧患,而奠定了大明皇朝的深厚的根基。 当时,中书省总文治,统领六部。在废除了宰相之后,朱元璋也一并废除了中书省及门下两省,只留下尚书省,但不设最高长高官,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。但自从废除宰相制之后,皇帝所管的事就大大地增加了,而全国事务繁忙,一人无法兼顾,故于同年九月置 ”四辅官“辅助,即春夏秋冬四官,官职为正三品,其职掌在于君主讲论治道,鉴定人才,对刑狱疑谳有封驳之权,但不能过问政治。 尔后,在洪武十五年,朱元璋再罢四辅官,而效仿宋制设殿阁学士,为皇帝襄理文墨,为皇帝顾问,官拜正五品,朝位班次在尚书侍郎之下。明朝当时设有华盖殿、武英殿、文华殿、文渊阁和东阁等,所谓的內阁,就是皇帝的秘书办公的地方设在內廷的殿阁。(明仁宗朱高炽曾设谨身殿,明世宗朱厚璁改华盖殿为中极殿,谨身殿为建极殿,共为四殿二阁) 在朱元璋当时的殿阁学士多由翰林院跃升,职衔为“入文渊阁办事”、“值文渊阁”等。而学士只能与皇帝讨论经史义理,至于奏章的批答是皇帝的专责。皇帝不能亲自动笔,便口授大学士,由大学士写出,即所谓的“传旨当笔。 在明成祖朱棣之时,已经有较多的阁臣入职内廷,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机构。当时朱棣开始选儒臣简解缙、胡广、杨荣等入职文渊阁,参与机务。当时出入阁者,皆编检讲读之官,不置属官,不得专制诸司,其官衔仅是“入阁办事”、“入阁预机务”,必须经过升迁,才能任大学士。此时的阁臣常侍御天子殿阁之下,但为避宰相之名,而从才正式有了“内阁”的名称,同时也成为了日后内阁演变的雏形。 简单来说,内阁制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废相之后,而成形于明成祖朱棣。 到了仁宗朱高炽、宣宗朱瞻基时期,内阁的地位明显提升。仁宗时期,常召阁臣密议国家大事,但奏章的批答,仍出自皇帝之手,不委他人。到宣帝即位时,三杨(杨溥、杨士奇、杨荣)皆以三孤、尚书等官兼任大学士。由于三杨地位特殊,皇帝遇事与他们商议,而三杨则以条对,在议文渊阁印封入,外人不得预闻。久而久之,就成了定制。 到宣宗之时,开始命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,具陈意见贴于奏疏表面,由皇帝裁夺,谓之”条旨”,又称“票拟”。而皇帝用红字作批示,成为“批红”,又叫“朱批”。但若遇大事,则命其面议。在宣宗时期,明朝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政务流程: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,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,都由通政使司汇总,司礼监呈报给皇帝过目,再交给内阁,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,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上批准,最后再交给六部校对下发。 自三杨起,诸文渊阁相皆相继晋升尚书、保傅,加上又有票拟大权,于是内阁职位渐渐受到推崇。到了英宗朱祁镇和武宗朱厚照时,开始出现了内阁首辅一职,又叫首揆。当时内阁大学士多至六、七人,少亦有三、四人,但在阁臣中有一人为内阁首领,大都凭入阁先后、资历及皇帝的旨意来确定,此内阁首领就是首揆。大事皆由首辅主持,特别是首辅主票拟,于是阁权又集中到首辅一人身上。其实,内阁在体制上已经全面超过六部,而首辅的地位也日益显著。 内阁的全盛时期出现在世宗朱厚璁和神宗朱翊钧时期。这时期,出现了不少赫赫有名的首辅如张居正、严嵩、史可法等,他们虽无宰相之名,却有权相之实。但阁臣之间为了争夺首辅地位,相互倾轧越来越激烈,甚至不惜朋党台谏,依傍宦官。如世宗时期的严嵩,任阁职长达二十一年,任首辅时也相当霸道,地位显赫。而神宗初年的张居正,他任阁制十六年,后內结宦官冯保,倾轧同列大学士的高拱,于万历年间出任首辅。 从这里可以看得,明朝出现内阁制,比英国出现内阁制,早了三、四百年。尽管明初当时的内阁的目的是为了集权中央,明朝内阁中皇帝可以罢黜或提升阁员,但后来制度的发展开始越来也趋向君主立宪形式。在宣宗时达,实则皇帝已经带有君主立宪的色彩。到了大明成化、弘治朝之时,内阁制更成为了可以抗衡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,起到实际牵制皇权的作用。在大明正德朝时代,朱厚照浪漫好战,但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臣主持内阁而未成大乱;经过嘉靖、隆庆朝时的发展,到了万历时期,张居正的新政改革更是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,而内阁首辅的存在已经接近现代首相的存在了。 明朝制度的优越性、自主性和民主性,这可以从从后来明朝皇帝几年几十年不上朝,而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就可以看出。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,内阁或许可以发展,也许会发展成和先有传承自英国的内阁不一样的形式。 参考:1) 明初内阁的位置变迁2) 胡惟庸案 3)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4) 内阁制-百度百科5) 明朝著名内阁首辅6) 明代內阁制的得失与影响专题报告7) 浅谈明代内阁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8) 略论明代皇权与内阁的关系9) 略论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10)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终于写完了~~~<img src="/plugins/HC_Emoticons/emoticons/S4/s4_06.gif" border="0" alt="哭泣" longdesc="“>

谈谋论政:兵法论政与探讨(一)

《太公兵法》:夫主将之法,务在于揽英雄之心。赏禄有功,通志于众。故与众同好,靡不成;与众同恶,靡不倾。 一位领袖要得到将才,就必须得到其心;鉴赏有功者,让对方能了解你的志向;大家与你的志向目标一致,则事无不成;大家与你厌恶同样的敌人,则敌人无不倾倒。